今日各指数大幅波动。原因是盘中受到科创板消息的影响。有朋友希望我解读一下。你看,上封邮件刚说过不解读热点消息和新闻,我如果今天就蹭热点解读多尴尬。
所以我还是大概说两句。
首先咱们看到一个消息,尤其是这种政策方面的,咱们都要深入地想想,到底上面要干什么。他的目的是什么。
你好好想想年初的独角兽,你就应该能明白,上面是铁了心要把新经济这块拿回到国内资本市场。本届的一个特点,就是要干的事一定要干成。所以这次的所谓科创板,要达到的目的和独角兽是一个——让新经济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成长。同时,还有别的意思,不能多说。
接下来分析一下,影响。
很多人说,注册制了,要对现有的主板创业板有很大影响,要美股化了,港股化了。
要我说,这样的解读远未够班。
首先,我可以几乎非常肯定的是,这个科创板绝对不是给小散户小韭菜玩的。
我印象中国内证券账户资产在50 万以上的大概不到10%。所以我毛估估,这次科创板的门槛应该是30-50 万之间。极大概率是50 万,与沪港通一致。把小韭菜们挡在外面,以后暴涨暴跌了没人拉横幅。
其次,我可以很确定的是,上市条件一定与目前的主板和创业板不同。现在的中小板创业板,虽然名字与主板不同,其实是一个意思。只是盈利门槛稍微降低了一点。但这个科创板我相信一定是截然不同。最大的可能,是不要求一定要盈利。营收会有要求,不然阿猫阿狗都要来。但是盈利未必。为什么,因为要把美团京东小米这样的企业吸引回来上市,你要求盈利他们怎么上?
那你再进一步想。如果这个版块连盈利都没有,市盈率都是负的,你凭什么会对主板创业板有影响?人家创业板100 好歹市盈率还是20 多倍,500的市盈率几乎不到20。这个科创板根本就不是拼估值的。
咱们继续沙盘推演。
如果说实质上对现有的A 股没有冲击。那么,未来会发生什么。我说的没有冲击,是最终不会有冲击。但是整个酝酿推出的过程,会对A 股有影响。
也许,会让创业板之类的再下一个台阶。主要是吓得。注意,这里也许会提供一个极好的买入机会。当然,这里的机会我并不确定,是否真的会出现。
如果因为这个创业中小暴跌,就将是非常非常好的投资机会。
我们再回来说所谓的“美股化”和“港股化”其实美股和港股根本性质截然不同。美股的一个特点,是每年上市的非常多,退市的也很多。有的年份甚至会出现上市公司小于退市公司。我就问问你,你现在能看出A 股有任何这个趋势吗。这不已经退市的长油又回来了。大规模退市?不可能的,这辈子都不可能。
其次,美股的一个特点是有大量的亏损公司。亏损并不是美股公司退市的标准。而A 股则不然。A 股连续亏损就要退市。所以你仔细分析美股构成,你会发现有大量亏损公司,但是高市盈率公司却不多。因为人家没必要为了不退市做一点利润出来,弄成高市盈率。
港股与美股不同。港股也基本不退市,跟A 股一样。但是因为港股监管极其松,所以大量老千股,买到了就是一辈子毫无希望回本。所以会出现非常便宜的股票没人买,就是所谓的仙股。A 股也很难变成港股那样出现遍地骗子老千股。A 股会有,但不会太多。那么A 股会不会出现大量公司只有十几倍PE?我相信很难长期维持。即使真的出现长期十几倍,那你怕什么?
现在全市场只有23 倍。我们大量持有的指数只有十几倍。现在我们甚至连一份1000 都没有,根本不用怕。
所以,每一个资本市场都有它的特点。简单而笼统的说港股化,美股化只能说是博眼球而已。科创板的注册制会不会导致估值中枢下降?我认为,科创板与A 股将是两个池子,互相不会影响太大。唯一的影响,是有可能将A股资金吸引一部分过去。但能吸引多少?你考虑一下中小板、创业板推出后,也吸引了大量资金过去。那么,A 股的牛熊波动消失了吗?
总结一下,科创板极有可能设立50 万投资门槛,拒绝小韭菜。同时,吸引新经济公司,极有可能没有盈利要求,只有营收要求。第三,很难真正对A股市场产生影响。但也许短期会制造极好的投资机会。
我们的创业、信息等指数还几乎没有正式建仓。所以,也许会有一次非常好的建仓机会出现。
这就是我的解读。也是我看到这条新闻后整个推理的逻辑链条。当然,时间很紧,也没精力梳理的更细。但我想,大的逻辑不会出问题。咱们大家拭目以待吧。
大家注意,如果有收不到邮件等情况请微信联系我。不要邮件反映情况。一个是慢,一个是我可能很久才能看到。邮件只是用来提问的。
回答问题:暂停一天
再次提醒大家,收不到邮件就去垃圾箱和订阅邮件看。绝大部分时间收不到的邮件都在里面!
大家有问题就回复邮件,如果没有及时回答你的问题不必着急。如果你写信的日期已经超过上面的日期,你又觉得自己的问题很重要,可以再次发送邮件。
估值图:
特别说明:本数据源取自专业数据提供商,准确性没有问题;估值计算模型由团队独立开发,导致计算结果与中证公司公布的不同。这点是必然的,由于中证公司公布的市盈率银行等大盘股占据巨大的权重,导致计算结果存在极大的误导性,我们才独立开发这套A 股估值系统。建议大家理性看待所有包括大盘股的官方公布的市盈率、市净率数据。官方公布的小盘股双率数据相对来说准确的多。